您好,欢迎光临智能防雷接地公司--重庆中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网站!

全国咨询热线:13883810582

24小时服务热线:13521105598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资讯 >> 行业资讯
行业资讯
输电线路防雷针----可控放电避雷针
发布时间:2024-12-13 浏览 127次

定义与基本原理

可控放电避雷针是一种用于输电线路防雷的装置。它的原理是在雷云电场作用下,通过自身特殊的结构和装置特性,提前引发上行先导,使避雷针与雷云之间形成放电通道,将雷电能量安全地引入大地,从而保护输电线路免受雷击损坏。

与传统避雷针相比,可控放电避雷针能够在较低的电场强度下启动放电过程。其关键部件包括接闪器、引下线和接地装置。接闪器是吸引雷电的部分,通常采用特殊的形状和材料,以增强电场畸变能力;引下线将雷电流安全地传导至接地装置;接地装置则是将雷电流散入大地的部分,要求接地电阻足够低。

结构特点

接闪器部分

其形状一般较为独特,例采用多针结构。这种多针结构可以增大电场畸变范围,使避雷针周围的电场分布更有利于提前放电。有的可控放电避雷针接闪器还带有一些尖端放电的辅助装置,在针尖附近设置一些小的金属突出物,这些突出物能够在较低的电场强度下产生电晕放电,从而引发上行先导。

材料方面,接闪器通常采用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材料,不锈钢等。不锈钢不仅导电性好,而且具有较好的耐 腐 蚀 性,能够在户外环境中长期稳定工作。

引下线部分

引下线需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导电性。一般采用铜绞线或扁钢等材料。铜绞线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导电性,便于安装和连接,能够有效地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。扁钢的机械强度较高,适用于一些对机械强度要求较高的场合。

为了减少雷电流在引下线上产生的电感效应,引下线通常采用尽量短而直的线路布置。同时,为了防止雷电流在引下线上产生的高电位对周围设备造成反击,引下线与周围设备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。

接地装置部分

接地装置是整个可控放电避雷针防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常见的接地装置有水平接地极和垂直接地极组成的复合接地网。水平接地极一般采用扁钢或圆钢,埋设在地下一定深度,垂直接地极则采用角钢或钢管,垂直打入地下。

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是一个关键参数,要求接地电阻足够小,一般在 10Ω 以下。为了降低接地电阻,可以采用一些降阻措施,在接地极周围填充降阻剂,增加接地极与土壤的接触面积等。

在输电线路中的应用优势

提高防雷效率

输电线路分布广泛,遭受雷击的概率相对较高。可控放电避雷针能够在雷云电场较弱时就主动放电,有效拦截雷电,相比传统避雷针可以提高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范围。例,在一些山区的输电线路中,由于地形复杂,雷电活动频繁,采用可控放电避雷针可以大大减少线路雷击跳闸事故的发生。

降低雷电反击概率

由于可控放电避雷针能够快速将雷电流引入大地,并且其接地装置等设计可以有效控制地电位升高,所以可以降低雷电反击到输电线路上的概率。对于超高压和特高压输电线路来说,雷电反击可能会对线路绝缘造成严重破坏,使用可控放电避雷针可以增强线路的绝缘配合安全性。

适应复杂环境

输电线路可能会经过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,沿海地区的高湿度、高盐雾环境,以及高原地区的强紫外线、低温环境等。可控放电避雷针的材料和结构设计使其能够适应这些复杂环境,保证在各种条件下都能有效地发挥防雷作用。例,在沿海地区,其不锈钢接闪器和良好的防腐接地装置能够抵抗盐雾腐蚀,长期稳定运行。

安装与维护注意事项

安装要点

安装位置的选择至关重要。一般安装在输电线路杆塔的顶部等位置,要保证避雷针的接闪器高于被保护的输电线路设备。同时,安装过程中要确保引下线与杆塔等金属结构之间的电气连接良好,避免出现连接松动或接触不良的情况。

在安装接地装置时,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,保证接地极的埋深和间距符合标准。例,垂直接地极的间距一般不小于其长度的两倍,水平接地极的埋深一般不小于 0.6 - 0.8m。

维护措施

定期检查是维护的关键。要检查接闪器是否有损坏、变形或腐蚀的情况。如果接闪器的针尖出现磨损或腐蚀,可能会影响其电场畸变能力和放电性能。对于引下线,要检查其连接部位是否松动,以及是否有断裂的迹象。

接地装置的维护也很重要。要定期测量接地电阻,确保接地电阻在合格范围内。如果接地电阻增大,可能需要采取降阻措施,添加降阻剂或增加接地极数量等。同时,要检查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是否有塌陷或被水冲刷的情况,及时进行修复。


 


  • 联系人:韦经理
  • 电话:13883810582
  • 手机:13521105598
  • Q Q:1103121446
  • 邮箱:1103121446@qq.com

地址:重庆市渝北区龙山街道余松一支路5号龙湖紫都城3-1幢

Copyright © 2024 重庆中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渝ICP备2022007422号  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4077号  XML地图